登录后查看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肯定会经常遇到一些人不断的抱怨,抱怨在社会不断的变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抱怨自己曾经的童话梦境被现实打得支离破碎,抱怨自己那丰满的理想经受不起现实的骨感,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尽人意,即便自己非常努力的拼搏,不但不能如愿以偿,还被周围的人否定指责,于是就感慨现实的残酷,叹息人生的悲哀,除了社会和自身的一些原因意外,并且大家酿成悲哀的方式都差不多,主要表现与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从小被溺爱,长大后被指责不够自立自强 中国为什么出现这么啃老族,有人会说是社会生存压力太大,不过这绝对不是一个主要因素,因为每个时代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苦衷,而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强的去克服和缓解这些压力,往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一种普遍现象,让孩子习惯了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现在的小孩读书,书包都要别人帮他背,七八岁了还不会做饭,有些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都不会做家务,在家里一直被这样的宠着,长期寄生在家庭的庇护之下,没有独立的思想,也没有强劲的动手能力,结果一踏入社会,需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寸步难行,多少一点风雨就会让他泣不成声,于是父母们又开始不断的埋怨指责:“你这么大了,应该要自强自立”,试问,自强自立是依据年龄来实现的吗?从小就没有让他有这种自强自立的意识,更没有让他养成自强自立的习惯,他怎么能强得起来,又如何懂得把“人”字立起来,所以许多孩子一走入社会就开始迷茫,必须要让现实打击得支离破碎后,才慢慢的坚强起来了,慢慢的懂得成长起来,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剧吗? 第二、读书时,重视成绩和名次,踏入社会被指责情商低 孩子从小读书,家长只看分数和排名,学校倡导应试教育也是看分数,周围的所有人都是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水平,从来就没有研究他面对生活是什么态度,并且很多人夸孩子时,都喜欢用是否聪明的标准去衡量,根本就没有在乎态度的重要性,一味的追求智商,请问哪里有情商的训练空间,结果一走入社会,做事非常的死板,一点都不灵活,于是大家又开始指责他情商太低,一个从来就没有尝试过情商训练的人,他哪懂什么情商。 第三、读书时,家长非常反对孩子谈恋爱,结果一毕业就开始催婚 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学校就应该专心读书,当然这是没错的,可是错就错在,他们同时又非常反对孩子谈情说爱和追求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爱好,虽然他们无法控制,但是内心一直在反对,结果孩子一走入社会,就开始不断的被催婚给他生一个大胖孙子什么的,试问,一个都没经历过异性那趟浑水的人,他如何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呢,他又怎么能区分出什么样的异性更值得他追求呢,他连基本的爱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又怎会有能力去经营自己的爱情婚姻呢? 第四、读书时,被教导做人要正直廉洁,公平公正,踏入社会才知道是一个大染缸。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太喜欢溜须拍马、阳奉阴违,为什么许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那么愤青,因为他们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不断的要求他们做人要正直廉洁,做事要公平公正,结果一走出社会,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从官场到职场,从朋友到同事,都需要溜须拍马、阳奉阴违,于是他们很难适应过来,导致心理落差太大,只有用愤青的方式发发牢骚,严重的是在愤青过程中,他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迷茫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人会通过迷茫走上正轨,但是也有很多人迷茫过后就一直堕落。 第五、从小得到的夸赞都是因为自己有聪明的天赋,长大后被指责缺乏实实在在的做事态度。 我们夸人的时候,都喜欢说谁最聪明,而所有父母和老师也非常看重这一点,其实很多所谓的聪明就是因为他会玩一些手段和技巧,会卖弄一些小聪明,于是孩子们会认为聪明是他的全部资本,并且还产生自我优越感,在做事上总是寻求的技巧,不断的通过一些手段来彰显自己的聪明,弄得自己非常的浮夸,结果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所以,我认为,没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天赋往往是很害人的东西。因为聪明本身就是一个中性词,它与智慧是不能等同的,可是我们往往把这两者混淆在一起。 第六、读书时,我们都倡导要有精神信仰,结果踏入社会大家谈的都是钱、房子、车子。 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都是一些精神高尚的东西,可以为了某一个英雄事迹感动不已、愤愤不平,结果一踏入社会,我们往往又很讨厌这些所谓的精神主义,认为这些虚拟的东西不能当饭吃,于是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占据了整个内心,让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无法衔接,导致要么过于理想主义,要么过于世俗贪婪。 第七、读书时代天天被逼着读不完的书,一毕业就被逼着干不完的事。 我们在读书时候,被天天逼着读书,假期都必须得进补习班,反正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书本中去,偶尔贪玩一下就被厉声的训斥,本想依靠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玩具什么的,结果父母也不会支持,可是一走入社会,大家除了上班就是喝酒打牌,真正看书的人很少,要么认为读书没用,要么认为读书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有的也确实没有了读书的时间,总之,无法扭转这种两极分化现象。 结论,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是阶段性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某一年龄阶段,对他的教育进行轻重缓急的去把控,但是不能完全忽略,因为人的所有行为习惯是从小慢慢的培养起来的,并且教育的目的是面对生活和创造生活以及懂得生活,所以一切都是回归到生活,如果让教育与生活断链,教育的意义恐怕会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