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查看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皮肤血管疾病,人们通常叫做“红色胎记”,发病率约为3%%~8%%,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其中大多数发生在面颈部皮肤、皮下组织;其次为口腔 黏膜、肌肉、肝、骨骼,偶发于消化道、肾脏。深部和颌骨的血管瘤相对较少,但是治疗更加困难。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周德凯教授介绍,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特别是在生后第一年。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可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如溃烂、出血、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 周德凯说到,血管瘤由于结构类型不同,在临床上要分多种,有草莓样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等类,有些患儿的血管瘤是混合性的。草莓样毛细血管瘤最常见,部分瘤体半岁至1岁后可逐渐消退,但据临床观察及病例总结分析,逐渐自行消退者不多见,而缓慢生长发展成巨大血管瘤的发病率却相当高,约占50%%以上。海绵状血管瘤以肢体关节部位及躯干发病较多。蔓状血管瘤临床表现呈局部皮肤隆起,皮下可见到和触及似蚯蚓样弯曲的动脉或极度扩张的静脉,病灶组织可明显扩张增大,形成巨肢畸形。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激光治疗,放射介入治疗,同位素胶体注射,激素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铜针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均有不同的适应症。拿最常用的手术、激光、放射介入等治疗手段来说,手术治疗对于局限的、能直接切除缝合的或切除后能通过植皮或皮瓣修复的瘤体,效果较好;激光治疗则适用于较表浅的瘤体;放射介入治疗主要用于动脉性血管瘤或血管畸形。 周德凯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 曾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组及肝胆组委员 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肛肠学组委员 重庆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管瘤专科创始人 1986年起师从于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的王赞尧教授,从事小儿外科诊疗30年。研究血管瘤及淋巴管瘤的非手术治疗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近十几年来潜心研究特殊药物注射治疗血管畸形、复杂血管瘤综合症及淋巴管瘤,国内外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其治疗下获得康复,其掌握的治疗技术和研究论文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影响力。 业务专长:小儿普外科各种疾病,各类血管瘤、血管畸形、淋巴管瘤的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