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77 回复 0

[焦点话题] 如果可以,我宁愿孩子在我身边把所有的错误全犯一遍

发表于 2017-5-4 08:51:32|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后查看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Sunshine883 于 2017-5-4 08:54 编辑

       当父母的力量不够时,就无法承载孩子的选择可能出错,父母们内在太虚弱所以极其焦虑不安。任何一个不确定的感觉都有可能引发出内在的焦虑,为了逃离这种焦虑感,他们通常会有两种方式来控制。
      (一)过度干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让孩子面对这些困难是非常有必要,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他们会为了避免经历这些内心的动荡而阻止孩子的尝试直接自己代劳,包括爬行的孩子正在努力爬行试图拿到向两米之外的一个小玩具,而旁边的成年人看到直接“帮忙”,把那个玩具拿过来递给孩子这些行为都是过度干预。
事实上这种不请自来的帮助对孩子是一种打扰,甚至说是伤害也不为过。

c.jpg

       他们会没有机会在合适的时候面对困难,并体验到面对困难的挫败、恼怒、泄气、烦躁等情绪,如果他们在幼小的时候没有练习面对,大一点之后会以更大的强度爆发这些情绪。
       但是如果父母从孩子很小就不断介入孩子的选择,那么孩子就会丧失自我观察和反思的能力,外部控制和指责的力量越大。
孩子所有的力量都会用来保护自己进而启动防御模式来对抗养育者,而没有多余的注意力来关注事情本身了,那么自然就丧失了孩子自己从中学习的机会。
      (二)过度严厉
       这类父母碰到有行为问题的孩子,最喜欢用的归因模式就是——“溺爱”。而他们所认知的溺爱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过度干预的教养模式,是一种不顾孩子内在真实需要,一股脑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到孩子的生活中。
所以这类严厉的父母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溺爱”的情况下,为了对抗溺爱所带来的后果,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非常相信,孩子要变得坚强必须要经历挫折。在某种层面上这种认知也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区别就在于挫败感、失落感、无力感……这些负面的感受不该是由父母人为创造出来的。

b (2).jpg

       比如为了让孩子学会等待和自律,在TA要求某样东西时,刻意的延迟满足或不满足,让孩子绝望的哭的歇斯底里。孩子能够成功的走过挫折,是因为在他们受伤无助时有父母坚实温暖的拥抱,在支持和陪伴他们。
       父母不带评判和焦虑的,稳定而接纳的支持可以启动孩子内在力量,让孩子可以去面对困难,并且久而久之这种稳定而接纳的力量会逐渐被孩子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格背景。
但很多父母给的是评判和焦虑,所以没有任何悬念的,他们的孩子自然是把评判和焦虑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三)小编有话说
       孩子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如何在生命中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明明知道这样做不会有任何好结果,还是忍不住想批评教育一番,那是因为自己在当下失去了中心,内在的焦虑和无力被勾出来了,那就乘这个机会好好面对自己的功课。

d.jpg

       天下间,再也没有比养孩子这件事,更有机会看清自己的了。
       当你学会了对孩子不够完美的选择有更多的接纳,自然也就能接纳自己很多个时刻不够完美的选择了。本质上来说,在这个生命的学校里,父母和孩子是校友关系。父母和孩子,不就应该是这样彼此犯错再彼此原谅,相互陪伴着成长吗?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观看视频号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