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247 回复 0

三个案例,粑粑麻麻都来判断下,哪个宝宝说谎了?

发表于 2014-6-5 15:55:54|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后查看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恩奇贝贝 于 2014-6-5 15:58 编辑

  学前儿童在向成年人描述事情时经常发生所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但并非所有与事实描述不符的情况均为说谎。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在判断幼儿是否说谎时,经常因为忽视了说谎的要素而发生误判。因此,教师要谨慎对待孩子的言行,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不诚实”的标签。同时,教师要把点滴的教育事件看成更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心灵的机会。当发现孩子的确有说谎行为时,教师也要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


有些“谎言”并非幼儿本意

     爸爸妈妈们请看下面三个案例,判断下那个案例中的宝宝说了谎:

  案例1:丽丽妈妈给了明明一块糖,明明没有吃,放在口袋里。回家后,妈妈发现了,问明明:“谁给的糖?”明明想了想说:“乐乐奶奶给的!”

  案例2:幼儿园今天举行了亲子运动会,王阿姨问甜甜:“甜甜参加了什么项目?”甜甜想了想说:“扔乒乓球、跳山羊、钻圈,还有运气球。”实际上,这次运动会中没有“钻圈”活动。

  案例3:手工课上,小强不小心把老师发的纸弄坏了。小强怕老师批评,向老师报告:“不是我弄坏的,是明明,他弄坏的!”

  上述三个幼儿所述事件均与事实不符合,但经过教师和家长的仔细调查,仅有案例3中的小强为真正说谎,其他两例均不属于说谎。案例1中的明明是“记忆错误现象”,案例2中的甜甜是把“想象与现实混淆”,把自己经常和邻居家小朋友玩的“钻圈”游戏移植到幼儿园的运动会中,他们对自己所说的与事实不符一事既无“意识性”也无“有意性”。案例3中的小强符合了说谎的基本特征,他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故意把责任推给他人,既有“虚假性”,也有“意识性”和“有意性”。

  说谎是指幼儿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假造有关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幼儿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行为。根据定义,说谎必须满足三个要素:虚假性、意识性和有意性。虚假性是指幼儿所述与事实不符;意识性是指幼儿明知自己所说与事实不符合但还要说出来;有意性是指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欲望而有意说谎,如为了逃避惩罚、获得奖励、取得教育者的欢心或引起别人的注意等而说谎。

  教育者首先要区分说谎与儿童因“记忆错误”、“想象与现实混淆”等出现的假性“说谎”的情况。儿童所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情况经常源于记忆错误,这种情况下不能称为“说谎”。另外,由于幼儿想象力丰富,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把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表现出所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也不能称为“说谎”。

  教师要谨慎对待孩子的言行,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不诚实”的标签。要想了解、体察孩子的真实意图,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这是正确解读孩子言行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师要在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言行。

  预防说谎从成人开始

  已有研究还发现,幼儿说谎与教育者的教养不一致、教养行为不正确以及不良的榜样示范等因素有关。

  成人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把点滴的教育事件当作影响孩子心灵的教育契机,谦虚地面对生活、面对孩子,和孩子共同形成诚实的做人品格。对幼儿说谎的预防或干预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教养一致。现实教育中,因教养不一致而导致儿童说谎的情况时常发生。例如,某老师规定,幼儿只要做出良好的行为(如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老师就会奖励一朵红花。但在执行过程中,老师言行前后不一致,对那些主动打招呼的幼儿,老师高兴了就奖励,心情不好了就不奖励。通过多次观察,幼儿逐渐明白,自己能否得到小红花取决于老师的心情,于是逐渐学会察言观色,甚至通过说谎让老师高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了预防儿童的说谎或减少儿童的说谎行为,教育者首先应该做到教养一致。

  教养一致既包括教育者本人前后言行一致(如上例),也包括教育者之间教育观点与教育行为的一致。其中,教育者(主要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教养一致更为重要,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父母之间要经常相互沟通,尽量做到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一致,以防幼儿因教育者之间的教养不一致而左右逢源,给幼儿说谎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教养行为正确。幼儿说谎习惯的养成也与教育者不正确的教养行为(如惩罚与强化使用不当)有关。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被强化的行为(如说谎)以后出现时不再伴有强化物(如奖励),则该行为会逐渐消退。根据这一原理,当幼儿说谎时,教育者不要给与强化物,同时转而强化幼儿的诚实表现。只要教育者持之以恒,儿童的说谎频率会因为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良好行为则因为被强化而逐渐增加。


  树立“诚实”榜样。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指出,幼儿阶段属于社会认知的权威定向阶段,幼儿易于认同教师和家长的行为规范并且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表现在行为上则是模仿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因此,培养幼儿的诚实品质,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诚实。此外,教育者还要给幼儿树立诚实的同伴榜样和媒体榜样,如动画片中的人物,增加幼儿学习、模仿诚实榜样的机会。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观看视频号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