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438 回复 10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大普及啦!

发表于 2013-7-31 11:35:54|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后查看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知道《弟子规》吗?
您和孩子讲过中国的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您又了解多少呢?
面对现在的小公主小王子们的“皇家”贵族病,是不是经常让我们束手无策呢?
趁着暑假,和孩子来一次“国学”知识大普及吧!
发表于 2013-7-31 11:42:13|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先要怎样对别人
就拿过红灯来说吧,有多少家长嘴里跟孩子说着要等绿灯了才能过哦,然后自己看着红灯走过去,然后孩子说,妈妈现在是红灯,然后那个妈妈就说,没关系,现在没什么车可以过的。这些现象相信大家在等红绿灯的时候都是经常能够看见的,我就看到好多次呢,还有一次那个小朋友看过去应该是上大班了,坚决不闯红灯,结果她妈妈硬拉着说快走啊要迟到了,然后小朋友很大声的说,还是红灯难道你没看到吗?然后刚好变绿灯了,他们就走了。我那时候就嘀咕着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啊.可是后来看电视,湖南卫视的不闯红灯就送你IPAD,可是结果可想而知啊,闯红灯的人比不闯红灯的人多多了,而不闯红灯的人往往都是身人人父人母了,问其为何不跟群闯红灯,答曰,要给小孩做榜样。还是那句话,你要别人怎么做你自己先怎么做。

发表于 2013-7-31 11:36:53|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6:}小编我懂的也不多,所以借助度娘我摘录一些,大家可以参照参照哦: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勤劳勇敢、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行天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发表于 2013-7-31 11:38:35|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们,一起来分享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方面您有什么心得呢?对于家里的孩子,您又是如何让他/她接受这方面的熏陶的?
发表于 2013-7-31 11:44:51|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汪汪 发表于 2013-7-31 11:42
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先要怎样对别人 !
就拿过红灯来说吧,有多少家长嘴里跟孩子说着要等绿灯了才能过哦, ...

就是啊,父母要以身作则啊!不要到最后弄个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骂名!
发表于 2013-7-31 11:49:31|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流传至今还有诸多的典故。而最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易经》《孟子》《三字经》《 弟子规 》 《千字文》等重要著作。其实对于这些有时自己也挺模糊的,什么样才能有效的教导到孩子呢?我觉得孩子现在处于好奇心作怪的时期,若能巧妙调动孩子喜欢模仿的天性,口传身授,由家长或者老师代读,大人读一句,小朋友就会学一句,然后慢慢的解释,这样自然而然的他就会了。
说到身授,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学习多上一些早教课,多学习英语,会琴棋书画等,但是都忽略了教导孩子做人的问题。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小朋友,知书达理,很有礼貌,与那些会讲英语,会琴棋书画,但不懂礼貌的相效,我觉得我更注重前者的培养。一个知己达理,有教养的孩子到哪里都不会吃亏,都会得到别人的喜欢和爱护。  
《 弟子规》 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帮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
今天让小朋友自己看着那些卡片,他时而拿一张起来问我。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刚问着呢?一会就又不玩了。我就会说,你背的 《三字经》什么说的。 他说:“妈妈,幼不学,老何为。”呵呵!!!也许小家伙只是半懂不懂的,但说出来的意思却是对的。

发表于 2013-7-31 11:51:47|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教育从小做起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什么,相信美妈们都知道这是《三字经》里面的吧,也相信好多宝宝都会背了吧,这就是国学, 国学教育要从小做起。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国学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而经典,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如音乐有音乐的经典、美术有美术的经典,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是《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易经》等重要著作。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吗?其实并不是说要他有多理解,只是让宝宝有这么一个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些国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不是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嘛,虽然并不一定每个宝宝都会成为杰出人物,但相信读着国学长大的宝宝道德一定不会差,为什么呢?
     因为国学可以培养宝宝良好的思想品德。三人行,必有我师、、,凡出言,信主先,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词句,孩子在诵读这些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国学还可以培养宝宝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前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以及社会的环境影响等会使现在的许多宝宝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自私,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觉等,但是在《弟子规》、《三字经》等这些国学经典里就讲述了好多应该怎么为人处事的事,《弟子规》里说了:“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里首先就讲到人首先就应该孝顺父母等。
      所以说美德教育应该国学做起,从小开始就培养。

发表于 2013-7-31 12:00:13|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感恩

在公交车,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老一小祖孙俩一起来乘车,而车上正好只有一个空座位,老会忙着让孩子坐下,孩子悠然自得地坐着,老人背上背着孩子的书包,毫无怨言站在孩子旁边,神情中不仅没有一点抱怨和不满,似乎还在为孩子能够找到一个座位而暗自窃喜,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都会觉得心情格外沉重。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的“尊老爱幼”似乎演变成了“尊小爱幼”。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却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家长的关心、爱护,不懂得感恩与回报。这样的孩子不就是缺少一颗感恩之心吗?一个不会感恩于家人的孩子,又如何会感恩于朋友,感恩于社会,感恩于祖国呢?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学会感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呢?作为家长,我对我的孩子注重了三个方面的培养。

第一家长对上一辈人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孩子心中的一盏明灯。常言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家长,我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孩子,帮助他人……通过言传身教我的孩子也学会了尊敬师长、爱护小孩、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好吃的知道先给长辈们吃。
第二、让孩子在帮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  
让孩子在别人的帮助中学会感恩。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一生幸福 ,可幸福是什么呢?教孩子学会爱别人,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别人给予的爱,这就是幸福。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学会感恩的精神,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一生幸福!

发表于 2013-7-31 12:04:07|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然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地观察、积累,在不断的纠正中逐渐形成。那么什么才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所有的这些,即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发表于 2013-7-31 12:08:34|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大家交流就是好啊!经验飞长啊!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观看视频号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