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查看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经常有家长问专家:“我很想和孩子交流,可孩子不愿和我说心里话,这怎么办? ”我觉得,家长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时,孩子刚开始说话,父母就急着下结论,甚至劈头盖脸地教训孩子,让孩子觉得自讨没趣,自然就不愿再说了。当孩子想对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耐心地听,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说的话很感兴趣。还有,即使孩子的想法与家长的观点有所不同,家长也要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父母不一定要同意孩子的观点,但理解、接纳的态度应该贯穿始终。
家长还要了解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要运用开放式的倾听语言。我们来比较一下开放式的倾听语言和封闭式的倾听语言,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比如,孩子说:“我再也不想见小明了。”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封闭式的倾听语言是:“不可以的,怎么可以不睬小朋友呢? ”而开放式的倾听语言是:“你生小明的气了吗? ”又如,孩子说:“我不会做这道题。”家长封闭式的倾听语言是:“胡说,赶快做。”开放式的倾听语言是:“这很难吗? ”
另需专家提醒的是,家长在倾听的时候,要关注孩子的非语言信息,因为除了语言表达“沟通”还包括非语言信息的交流,如脸部表情、眼神、手势等。家长只有充分地关注孩子的非语言信息,才能了解隐藏在孩子语言背后的真实想法。同时,父母可以通过微笑、点头等,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
相信孩子的感悟能力
家长可能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不满。这时候,父母一气之下,就会教训孩子。在教训孩子的话语中,最常用的字眼是 “你”。如:“你怎么能这样做?”等。其实,这种 “你的信息”带有 “贬损”孩子的意味,传达给孩子一种不被父母信任,在父母心中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语言表达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们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甚可能产生反抗和敌意。
其实,当父母以这种 “你的信息”与孩子沟通时,已注入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一些父母认为自己是在 “教育孩子”,却不知失当的沟通方法,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比如,孩子在家踢球,把地板弄脏了。妈妈生气地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在家踢球,是不是要打一顿才肯听话?”有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家长越是制止孩子某种行为的时候,这种行为越是可能发生。因此,家长的这种表述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让孩子的心灵受伤:他感觉自己被骂了,而且面临 “被打”的威胁。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表达出对孩子内心感受的关心,并且相信孩子会尊重理解父母,这种表达方式称为 “我的信息”。在这种表达方式中,家长对自己的情绪负责,面对孩子让自己不满意的行为,父母会说:“我很难过。”
|